制衣厂招工“有价无市”是产业转型迭代信号
发布时间:2024-11-05
众议苑胡一刀(时评人)元宵过后,广州海珠区的制衣工月薪有望达到2万。即便如此,还是有价无市。应征者显得寥落稀少。老板们普遍表示去年日薪三四百能招到的工人,今年四五百都未必招得到。一名工厂老板称,厂里最多曾有百名工人

  

  众议苑

  胡一刀(时评人)

  元宵过后,广州海珠区的制衣工月薪有望达到2万。即便如此,还是有价无市。应征者显得寥落稀少。老板们普遍表示去年日薪三四百能招到的工人,今年四五百都未必招得到。一名工厂老板称,厂里最多曾有百名工人,现在不到30人,曾因人手不够延误了货期。“现在工人挑工作,有时候借口出去买瓶水,人就不见了。尤其是90后,想创业的心比较大,三点一线的生活难留人”。

  这样的场面看似不可思议,实则不然。而说到原因,大抵有两点。第一个大背景,传统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少。据统计,国内15—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达到峰值,总量为9 .4亿人,之后劳动年龄人口年增量就成了负数,总量开始减少。第二个大背景,则是产业正在梯次转移,一些相对低端的产业逐步向内陆迁徙,导致以往集中于以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就业的外来工,正在被本乡本土的企业所吸引,工资差一点,但离家近。去年有报道披露,本市一家400多人的企业春节期间回去了200多人,节后只回来了140人,缺口较大。大背景如此,制衣业自然难以独善其身,工人的供求关系发生逆转也就在情理之中。

  而除了工人供求关系这一显性的逆转外,可能还存在另一个隐形的逆转,这就是工人需求结构的变化。对技工的需求旺过对普工的需求,在个别行业个别地区正在成为现实。媒体曾报道,在珠三角的东莞等地,随着自动化、智能化进程的加速,一些制造企业对普工的需求,由原来的占比近七八成下降到两成左右,而对技工的需求转而成了“大头”,占到七八成左右。另外,从制衣厂招工的情况来看,尽管工资越开越高,但年轻人进入的意愿越来越低,这其实和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的特点有关,不喜欢长时间劳累,对休闲娱乐更为注重。

  与招工的热闹相对比的,一些制衣厂选择退出———由于工人成本连年上升,不少制衣厂赚不到钱,难以为继。“这一两年都在操心找工人,这个行业不如以前好做,现在愿意出来的人也少了,年轻人不干辛苦的活,手艺也传不下去了,时间长了我们也要考虑做别的了。”一位制衣厂老板的心声也间接佐证了这一点。这似乎体现了制衣行业无可奈何的衰落、残酷的市场洗牌无可避免,但积极一点看,这又意味着大量资本、人力等要素的重新配置,更大的转型或许正在酝酿之中。

  整体来看,传统制衣厂的衰落近乎是必然的。其实,单单一个“厂”字就释放了不少信息,为什么叫厂?这说明它不是公司和企业,代表的是一种零散的、比较落后的制衣生产力,处在整个服装产业链的价值链低端。当原料、人工等各种成本低廉时,或许小日子过得还不错,而一旦原料人工成本高企,如果再不求变、再不转型,或许就只有苦熬乃至等死的份。

  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”,企业就是市场上长出来的草,生死各安天命。不同的是,企业的命没有定数,可以是一百年,也可能只有几个月;相同的是,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如果传统制衣厂的衰败能够换来行业的迭代与新生,又何惧这样的阵痛来得更猛烈些呢?